李嘉诚内地抛售410亿物业 或暗示 (中国内地) 楼市快见顶 ???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3-09-17/774062.html 2013-09-17 01:15
核心提示: 在内地土地市场火热、地王频出的的当下,李嘉诚的大手笔减持,引起了业内的警惕——王石在一周之内接连两次警告:“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
每经记者 吴文坤 尚希 王杰发自北京http://business.sohu.com/20130917/n386702114.shtml
李嘉诚内地抛售410亿物业 或暗示(中国内地)楼市快见顶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6%9D%8E%E5%98%89%E8%AF%9A%E5%86%85%E5%9C%B0%E6%8A%9B%E5%94%AE
李嘉诚内地抛售410亿物业 或暗示楼市快见顶
每经记者 吴文坤 尚希 王杰发自北京http://business.sohu.com/20130917/n386702114.shtml
李嘉诚内地抛售410亿物业 或暗示(中国内地)楼市快见顶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6%9D%8E%E5%98%89%E8%AF%9A%E5%86%85%E5%9C%B0%E6%8A%9B%E5%94%AE
李嘉诚内地抛售410亿物业 或暗示楼市快见顶
李嘉诚的每一次动作都会引来业内的广泛关注。最近有消息称,“长和系”相继宣告或将抛售百佳超市、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OFC写字楼、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和停车场,涉及金额约为410亿港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内地土地市场火热、地王频出的的当下,李嘉诚的大手笔减持,引起了业内的警惕—王石在一周之内接连两次警告:“精明的李嘉诚在卖内地的物业,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
李嘉诚对风险极度谨慎,他的经典言论是“用90%的时间考虑失败”。同时,他也是跨越周期的投资高手,采取多元化的稳健策略,低买高卖。随着“长和系”近两年来大手笔投资欧洲,近期又在内地频繁抛物业套现,无不体现了李嘉诚“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思路。在一些也内人士看来,李嘉诚的出手,让当前的楼市弥漫了一些危险气息,或许暗示了国内楼市已经见顶。
抛内地物业转战欧洲
“长和系”旗下的地产项目,最近“套现”动作不断。据了解,长江实业即将在北京推出新一期别墅产品“誉天下·瑞景花苑”,较之前一期可能涨价30%至50%。长江实业董事郭子威表示,这也是该项目的最后一期。之前,长实已借助该项目的销售套现约70亿元。而和记黄埔在日前公布了其位于南京的首个项目案名为“涟城”。和黄方面称,该项目是精装高层加别墅,800万元起。
值得注意的是,有报道称,在捂盘十余年后,长江实业才在2008年推出“誉天下”第一批别墅。而在2010年底在拿到上述南京地块后,和黄直到今年上半年才开始缓慢开工。李嘉诚在多个内地城市的大手笔“套现”的同时推出上述项目,也被疑为“套现落跑”。
尽管在业内人士看来,低价买入土地之后的 “长线操作”、“缓慢开发”,坐等地块升值,是长和系的典型特征。不过,基于李嘉诚的惯用策略,长和系上述举动难免不引人遐想。“长和系的商业逻辑就是低买高卖。”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睿信致成管理咨询董事总经理薛迥文直言。
对于上述瑞景花苑的定价,长江实业董事郭子威明确表示是目前市场行情的正常反应,且否认撤资,并强调不会退出内地市场。但他同时也表示,公司出于稳健的投资考虑,只是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国内外的投资机会同样都在关注,只是目前到欧洲投资的机会更多。”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至今,长和系在海外市场投入的收购资金已经接近1500亿港元。长江实业财报显示,2010年4.2%的负债率是近几年的最低点;此前的2008年、2009年分别为16.5%、9.5%;而伴随着欧洲的大手笔收购,长江实业的负债率从2011年开始攀升,2011年、2012年分别为7.6%、7.3%。
“相比之下,投资海外的资金要小于国内,且国内竞争十分激烈,而国外还没这么充分。而从未来的投资回报率看,欧洲的机会更多。”郭子威称。
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和系追求的是资产绝对值最大化,李嘉诚的选择是全球性的,或认为当前经历了经济危机的欧洲国家机会更好。
尽管当前内地土地市场异常火热,地王频频出现,楼市也持续升温。但薛炯文认为,以5年为界线的话,目前的房价已经处于“头顶”区域。
频频出售低回报资产
在近年来大举进军内地市场的港资财团中,李嘉诚旗下的“长和系”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尤以商业地产最为出色。但《每日经济新闻》从各方获得的消息显示,李嘉诚对自身投资结构进行调整,比如看淡物业持有的信号比较明确。
早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投资型物业给长江实业带来的贡献并不明显。资料显示,1997年物业销售占长江实业销售收入的79.88%,占经常性利润的84.61%。而在1998年,长江实业加大了对投资型物业的开发,当年的固定资产较1997年猛增423%。
伴随着近几年来商业地产对于业绩增长的贡献越来越缓慢,李嘉诚敏锐地将低回报的资产出售套现,转投高回报率的资产。记者梳理近几年来长江实业的财报发现,物业租赁业务的营业额一直处于不断扩大态势。2011年、2012年长江实业自身的物业出租营业额分别为13.77亿港元、18.67亿港元。长江实业2013年中报表显示,这一部分的营业额为10.02亿港元。
不过,相比之下的收益增长则日渐缓慢。在长江实业财报“营业额及业务收益”一栏中,2012年长江实业集团及子公司、合营公司的“物业租务”总额达19.78亿港元,相比2011年同比增长达16.48%,然而在2013年前6个月,这一比例下降至8.24%。
值得注意的是,从1991年到2011年的20年间,和记黄埔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1%,长江实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更接近15%。但广州西城都荟广场的回报率只能达7%,陆家嘴写字楼的租金回报仅约5%。
百佳超市虽然在2012年营业额高达200多亿港元,但受制于租金成本高企等多种因素,毛利也仅有2%~3%。这对于追求稳健收益的李嘉诚来说,确实有点不能接受。中房商学院高级研究员韦华伟认为,从地产功能来看,目前商业地产的“遍地开花”正面临着同质化与过剩的巨大风险。
此前,“长和系”曾有过多次将低回报的资产出售套现的情况。最典型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后,在几个月内数次战略性售出其上海物业:2008年5月,李嘉诚旗下香港上市公司和记港陆以44.38亿元出售其位于上海长乐路的世纪商贸广场写字楼物业;年底,和记黄埔又抛售了9栋御翠园商业别墅,同样远低于之前同类产品售价。
土地市场投入骤减
除了上述商业地产项目准备套现外,“长和系”近些年来在土地市场上的变化也引发了业内的关注。回顾“长和系”在内地十余年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几乎从未偏离其 “低价拿地、长线操作”的策略。2011年以前每年都有一些土地储备吸纳,土地成本比较稳定,但2012年至今,“长和系”在土地市场上却鲜有动作。
长实与和黄2007年报显示,长实在全球范围内共拥有可建楼面面积约2150万平方米的土地;和黄则共拥有可建楼面面积约1090万平方米的土地,绝大部分位于内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房地产行业造成了冲击,期间,“长和系”加速在内地市场的扩张。长江实业2008年单独操刀位于北京的纯住宅大盘,“长和系”则“逢低买入”土地。
记者梳理财报发现,在2008年、2009年年报中,长江实业的董事会均明确表达了加强土储的愿望。2010年初,李嘉诚更是公开表示,长江实业土地储备足够未来5至6年使用,由于平均成本较低,加上负债低和备用资金充裕,可动用不少于500亿港元进行投资。
“长和系”拿地成本如何?以2011年为例,长实及和记黄埔共在内地成功竞得5块土地,面积约65.54万平方米,平均拿地成本仅为1872元/平方米。和记黄埔2012年年报显示,公司当前土地储备约1022万平方米,大部分通过与长江实业共同持有,在内地的平均土地成本为1980元/平方米。
财报显示,2012年在内地,长江实业仅与和记黄埔的合营公司在当年5月份拿下上海青浦区一块约14.5万平方米的住宅用地,其他再无拿地动作。而梳理公开资料发现,和记黄埔也仅仅在2012年12月4日,以成交价为2320万元拿下了武汉蔡甸区的一块地,楼面地价1502元/平方米。
有媒体报道称,李嘉诚2013年上半年未在内地投资一分钱。长江实业2013年中报也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在内地市场上并没有一块土地入账。在香港,长江实业最近一次拿地是在去年11月。2013年上半年,长江实业未在香港拍得任何地块。
此外,“长和系”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对土地储备频频表态。在2012年年报中,长江实业仅仅只是表示 “中央政府调控将主导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集团将继续推动内地业务长期持续增长,如期推展各项发展项目,予以配合”。2013年中报则没有提及土地市场的策略。
在近日地王频频再现的时候,“长和系”在土地市场上的“消失”,也不得不让人们警惕,甚至引发了舆论对长和系市场“撤资”的疑虑。“长和系”对于当前楼市的判断,通过郭子威最近对媒体的表态多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对于连续缺席符合长实定位的北京农展馆地块、上海徐家汇中心项目、杭州华家池等地块拍卖现场,郭子威坦言“市场竞争激烈”。
在中投顾问房地产行业研究员韩长吉看来,长和系在土地市场上的投入减少,主要在于当前的地价畸高,侵蚀企业未来盈利空间,增大了风险。据国土部下属的土地勘测规划院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体水平为3226元/平方米,环比增速为1.62%,已连续五个季度加速上升。
“土地市场过热导致了风险形成。”陈晟认为,港资公司的运作模式一般是低位进入,高位抛出。在他看来,李嘉诚的行为对房地产市场有参考和预警的作用。
作者:吴文坤 尚希 王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内地土地市场火热、地王频出的的当下,李嘉诚的大手笔减持,引起了业内的警惕—王石在一周之内接连两次警告:“精明的李嘉诚在卖内地的物业,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
李嘉诚对风险极度谨慎,他的经典言论是“用90%的时间考虑失败”。同时,他也是跨越周期的投资高手,采取多元化的稳健策略,低买高卖。随着“长和系”近两年来大手笔投资欧洲,近期又在内地频繁抛物业套现,无不体现了李嘉诚“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思路。在一些也内人士看来,李嘉诚的出手,让当前的楼市弥漫了一些危险气息,或许暗示了国内楼市已经见顶。
抛内地物业转战欧洲
“长和系”旗下的地产项目,最近“套现”动作不断。据了解,长江实业即将在北京推出新一期别墅产品“誉天下·瑞景花苑”,较之前一期可能涨价30%至50%。长江实业董事郭子威表示,这也是该项目的最后一期。之前,长实已借助该项目的销售套现约70亿元。而和记黄埔在日前公布了其位于南京的首个项目案名为“涟城”。和黄方面称,该项目是精装高层加别墅,800万元起。
值得注意的是,有报道称,在捂盘十余年后,长江实业才在2008年推出“誉天下”第一批别墅。而在2010年底在拿到上述南京地块后,和黄直到今年上半年才开始缓慢开工。李嘉诚在多个内地城市的大手笔“套现”的同时推出上述项目,也被疑为“套现落跑”。
尽管在业内人士看来,低价买入土地之后的 “长线操作”、“缓慢开发”,坐等地块升值,是长和系的典型特征。不过,基于李嘉诚的惯用策略,长和系上述举动难免不引人遐想。“长和系的商业逻辑就是低买高卖。”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睿信致成管理咨询董事总经理薛迥文直言。
对于上述瑞景花苑的定价,长江实业董事郭子威明确表示是目前市场行情的正常反应,且否认撤资,并强调不会退出内地市场。但他同时也表示,公司出于稳健的投资考虑,只是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国内外的投资机会同样都在关注,只是目前到欧洲投资的机会更多。”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至今,长和系在海外市场投入的收购资金已经接近1500亿港元。长江实业财报显示,2010年4.2%的负债率是近几年的最低点;此前的2008年、2009年分别为16.5%、9.5%;而伴随着欧洲的大手笔收购,长江实业的负债率从2011年开始攀升,2011年、2012年分别为7.6%、7.3%。
“相比之下,投资海外的资金要小于国内,且国内竞争十分激烈,而国外还没这么充分。而从未来的投资回报率看,欧洲的机会更多。”郭子威称。
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和系追求的是资产绝对值最大化,李嘉诚的选择是全球性的,或认为当前经历了经济危机的欧洲国家机会更好。
尽管当前内地土地市场异常火热,地王频频出现,楼市也持续升温。但薛炯文认为,以5年为界线的话,目前的房价已经处于“头顶”区域。
频频出售低回报资产
在近年来大举进军内地市场的港资财团中,李嘉诚旗下的“长和系”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尤以商业地产最为出色。但《每日经济新闻》从各方获得的消息显示,李嘉诚对自身投资结构进行调整,比如看淡物业持有的信号比较明确。
早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投资型物业给长江实业带来的贡献并不明显。资料显示,1997年物业销售占长江实业销售收入的79.88%,占经常性利润的84.61%。而在1998年,长江实业加大了对投资型物业的开发,当年的固定资产较1997年猛增423%。
伴随着近几年来商业地产对于业绩增长的贡献越来越缓慢,李嘉诚敏锐地将低回报的资产出售套现,转投高回报率的资产。记者梳理近几年来长江实业的财报发现,物业租赁业务的营业额一直处于不断扩大态势。2011年、2012年长江实业自身的物业出租营业额分别为13.77亿港元、18.67亿港元。长江实业2013年中报表显示,这一部分的营业额为10.02亿港元。
不过,相比之下的收益增长则日渐缓慢。在长江实业财报“营业额及业务收益”一栏中,2012年长江实业集团及子公司、合营公司的“物业租务”总额达19.78亿港元,相比2011年同比增长达16.48%,然而在2013年前6个月,这一比例下降至8.24%。
值得注意的是,从1991年到2011年的20年间,和记黄埔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1%,长江实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更接近15%。但广州西城都荟广场的回报率只能达7%,陆家嘴写字楼的租金回报仅约5%。
百佳超市虽然在2012年营业额高达200多亿港元,但受制于租金成本高企等多种因素,毛利也仅有2%~3%。这对于追求稳健收益的李嘉诚来说,确实有点不能接受。中房商学院高级研究员韦华伟认为,从地产功能来看,目前商业地产的“遍地开花”正面临着同质化与过剩的巨大风险。
此前,“长和系”曾有过多次将低回报的资产出售套现的情况。最典型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后,在几个月内数次战略性售出其上海物业:2008年5月,李嘉诚旗下香港上市公司和记港陆以44.38亿元出售其位于上海长乐路的世纪商贸广场写字楼物业;年底,和记黄埔又抛售了9栋御翠园商业别墅,同样远低于之前同类产品售价。
土地市场投入骤减
除了上述商业地产项目准备套现外,“长和系”近些年来在土地市场上的变化也引发了业内的关注。回顾“长和系”在内地十余年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几乎从未偏离其 “低价拿地、长线操作”的策略。2011年以前每年都有一些土地储备吸纳,土地成本比较稳定,但2012年至今,“长和系”在土地市场上却鲜有动作。
长实与和黄2007年报显示,长实在全球范围内共拥有可建楼面面积约2150万平方米的土地;和黄则共拥有可建楼面面积约1090万平方米的土地,绝大部分位于内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房地产行业造成了冲击,期间,“长和系”加速在内地市场的扩张。长江实业2008年单独操刀位于北京的纯住宅大盘,“长和系”则“逢低买入”土地。
记者梳理财报发现,在2008年、2009年年报中,长江实业的董事会均明确表达了加强土储的愿望。2010年初,李嘉诚更是公开表示,长江实业土地储备足够未来5至6年使用,由于平均成本较低,加上负债低和备用资金充裕,可动用不少于500亿港元进行投资。
“长和系”拿地成本如何?以2011年为例,长实及和记黄埔共在内地成功竞得5块土地,面积约65.54万平方米,平均拿地成本仅为1872元/平方米。和记黄埔2012年年报显示,公司当前土地储备约1022万平方米,大部分通过与长江实业共同持有,在内地的平均土地成本为1980元/平方米。
财报显示,2012年在内地,长江实业仅与和记黄埔的合营公司在当年5月份拿下上海青浦区一块约14.5万平方米的住宅用地,其他再无拿地动作。而梳理公开资料发现,和记黄埔也仅仅在2012年12月4日,以成交价为2320万元拿下了武汉蔡甸区的一块地,楼面地价1502元/平方米。
有媒体报道称,李嘉诚2013年上半年未在内地投资一分钱。长江实业2013年中报也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在内地市场上并没有一块土地入账。在香港,长江实业最近一次拿地是在去年11月。2013年上半年,长江实业未在香港拍得任何地块。
此外,“长和系”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对土地储备频频表态。在2012年年报中,长江实业仅仅只是表示 “中央政府调控将主导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集团将继续推动内地业务长期持续增长,如期推展各项发展项目,予以配合”。2013年中报则没有提及土地市场的策略。
在近日地王频频再现的时候,“长和系”在土地市场上的“消失”,也不得不让人们警惕,甚至引发了舆论对长和系市场“撤资”的疑虑。“长和系”对于当前楼市的判断,通过郭子威最近对媒体的表态多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对于连续缺席符合长实定位的北京农展馆地块、上海徐家汇中心项目、杭州华家池等地块拍卖现场,郭子威坦言“市场竞争激烈”。
在中投顾问房地产行业研究员韩长吉看来,长和系在土地市场上的投入减少,主要在于当前的地价畸高,侵蚀企业未来盈利空间,增大了风险。据国土部下属的土地勘测规划院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体水平为3226元/平方米,环比增速为1.62%,已连续五个季度加速上升。
“土地市场过热导致了风险形成。”陈晟认为,港资公司的运作模式一般是低位进入,高位抛出。在他看来,李嘉诚的行为对房地产市场有参考和预警的作用。
作者:吴文坤 尚希 王杰
李嘉诚抛售的三处地产:
李嘉诚在想什么?
$$$$$$$$$$$$$$$$$$$$$$$$$$$$$$$$$$$$$$$$$$$$$$$$$$$$$$$$$$$$$$$$$$$$$$$$
風青楊:李嘉誠再套現305億透露了哪些危
機?
【新唐人2013年9月29日訊】
9月28日據香港文匯報報導,李嘉誠旗下電能昨日宣佈,將分拆上市主要為香港供電的港燈,套現305億元「走人」。10天前,還說「愛香港」的香港首富李嘉誠,在最近一個多月的時間裏,相繼拋售百佳超市、上海陸家嘴物業410億港元的中港資產。李嘉誠的再度套現港燈的消息顯然引起不少引資者的恐慌,有港媒稱李嘉城做空中國。李的新聞發言人也意識到了事件的敏感性,不待媒體問及便講分拆純粹是一項商業決定,不應視之為撤出香港投資。
大陸的企業家們嗅出了什麼味道?
從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在微博表示,「精明的李嘉誠先生在賣北京(備註:應為廣州)、上海的物業,這是一個信號,小心了!」到「中國首富」娃哈哈集團宗慶後的女兒宗馥莉,數日前被媒體問及難道要把企業整個搬到國外去嗎?宗馥莉的回答「真是有可能,你知道李嘉誠都已經搬出去了,為什麼我以後不可能搬出去呢?」顯然,不少人最近在此二人的「提醒」下,驚覺華人首富李嘉誠正在不斷拋售內地香港兩地的資產,一時間備感身處經濟危機前夜。
更何況港燈在香港從事發電、輸電、配電及供電業務,是一塊優良的資產。李嘉誠如此放棄香港的優良資產套現,不由得想起他曾說過的一段「商業聖經」:一個新產業,當5%的人知道時你趕快做,做早了就是先機;當50%的人知道時,你做個消費者就行了;當超過50%的人都知道時,你連看都不要看了。這是亞洲首富的經驗之談。素有「超人」之稱的他,數十年商海遨遊鮮有敗績,顯然,李嘉誠意識到房產的風險正步步逼近,提前拋售套現,占儘先機風流。
事實上一個月以前就有分析師評價李嘉誠此番舉動,「李嘉誠以商人的獨到眼光,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顯然有自己的判斷,嗅出了未來經濟與政治的變化,密集減持的動作或許還會繼續發生。」李嘉誠的再度套現此番又被言中。一方面以李家為代表的富豪階層與社會大眾的矛盾其實在醞釀和集聚。而中國內地十年來的社會矛盾也層出不窮,其風險也不亞於香港,正是這個原因,李嘉誠必須為子孫後代打算。再加上內地的首付宗慶後遇襲,雖然這是偶然事件,但是這一定會給更多富豪提一個醒。
撤資與「愛國」之間如何平衡?
對於李嘉誠的幾次大規模套現,陰謀論者稱李嘉誠用腳投票,同樣也是對內地樓市泡沫的提前離場。媒體的解讀也幾乎形成了套路:香港賣樓=為了撤資,內地拿地=香港撤資;海外投資=中港撤資……而9月17日李嘉誠公開出來回應,表示「不會從內地撤資,我愛香港、愛國家,長實及和黃絕對不會遷冊」。李嘉誠雖然經常將「愛香港」掛在嘴邊,但旗下商業中港兩地資產卻越賣越少,這是不爭的事實。
仔細分析李嘉誠的發言,更有許多耐人尋味之處。他把「愛香港、愛國家」作為前提條件,貌似在做「政治表態」。而那句為自己套現辯解的:「當然股東的利益,我也要負起絕對的責任。」也正好透露了他撤資香港和中國內地的堅定信心。李嘉誠說是為了股東的利益,這股東不僅有他自己,而且他是最大的股東之一。可以看出,此番撤資的核心還是在於對香港和中國經濟不看好,否則,李嘉誠不會做出這種讓市場人心惶惶的決定。商業投資的實質仍然在逐利,缺乏友善的商業環境,李嘉誠表再多「愛港」忠心也無法改變投資重心改變的事實。
在內地,有些媒體認為,李嘉誠出售百佳反映香港「營商環境變差」、「社會多爭拗」,例如碼頭工人罷工,香港市民捐款支持,令他意興闌珊。在香港,評論則多集中於探討李氏王朝與現屆政府的不咬弦,「被逼走」一說不脛而走。對此,有政界人士稱,分拆港燈無疑會被外界視為李家進一步撤出香港的取態,此消息會對梁振英、特區政府有非常大的震動。顯然,作為商界領袖的李嘉誠此番動作,除了經濟利益之外,更有深層次的考量——政商關係。李嘉誠作為頂端商人,一貫政治經濟嗅覺靈敏,他是否已經預料到未來的政治動向和經濟前途了?
李嘉誠擔心的是哪些風險?
2007年的金融危機使李嘉誠的財富縮水了1000億,1996年,大盜張子強曾綁架了李嘉誠長子李澤钜,並持槍闖入李嘉誠住所,取得十億元贖金後逃去。這些事件並沒有影響李嘉誠對香港的信心,甚至在一年前的2012年,李嘉誠還做出這樣的表白:「我1940年到香港,對這片土地有特別的感情,自己身為中國人,永遠都是中國人。我絕對不會從香港撤資,我說話很少那麼堅定。」然而在短短不到一年時間裏,李嘉誠卻出現了差不多180度的轉彎。
李嘉誠是個精明的商人,得以在香港最動盪的年代起家,靠的本領便是準確判斷形勢,然後低買高賣。李嘉誠撤資或許與中國經濟下滑,房地產泡沫將崩盤有關。有金融業人士對此評論:「想當年巴菲特拋售中石化股票,大家都不明白,後來石油大跌,才明白,不得不佩服老巴。如今李嘉誠拋售大陸資產,如果不明白,到時候就明白了,大佬都是先知先覺。」不少人的直覺判斷就是,中國的房價太高了,泡沫太大了,上海的房地產已經不具備投資價值,紛紛猜忌是內地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開始轉向不好的預示。
大陸資產價格行情的泡沫化程度,全球所有資本玩家都清楚得很。大陸資產泡沫之所以遲遲不破,多虧地方政府、各大銀行和各路房爺房奶房子房孫們的支撐,問題是,還能撐多久呢?李嘉誠作為世界上管理著最大的投資組合的基金經理,必定有更強的洞察力和敏銳直覺。一方面他需要考量經濟下行的基本面風險,另一方面他一定不會忽視政治環境的因素。但作為普通人,大佬都走了,小業主們應該怎麼想呢?
文章連接:http://ditianlang.blogchina.com/1606394.html